浙江省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联盟在浙大成立
12-25
2016
12-05
2016
2016年11月1日-11月30日,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兼职咨询师共接待个体咨询情况如下:
12-01
2016
2016年11月25日-26日,在小剧场的201报告厅开展了为期两天的“体验式团体沙盘在突发事件应激晤谈中的应用”的培训,本次培训有幸请到了在沙盘心理技术方面造诣颇深的沙盘游戏治疗师刘建新老师。参与这次培训的有浙江大学心理中心的专兼职咨询师、辅导员、心理中心实习心理咨询师,以及部分高校的心理工作者。 在第一天的培训中,刘老师为我们分享了沙盘游戏的历史及发展。沙盘游戏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威尔斯的“地板游戏”,在地板游戏中,父母需要做的是耐心地陪伴、倾听,并抱着欣赏的态度静静地等待。这为以后沙盘游戏中沙游师的角色奠定了基础,沙游师也要做到陪伴、倾听、欣赏和等待。洛温菲尔德的“游戏王国技术”是沙盘游戏的框架,而多拉·卡尔夫则整合了融合的分析心理学技术和洛温菲尔德的“游戏王国技术”,正式创立的“沙盘游戏心理技术”。 在分享过后,刘老师带着大家体验了沙子带给大家的感受。刘老师让大家每人选择一件与童年有关的沙具,并分享与这个沙具有关的故事,以及这个故事与现在的联系。跟随着刘老师的脚步,大家重新走回了各自的童年,并把童年的故事分享给了团队的伙伴,伙伴们在倾听了每个人的童年故事后,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并互相给予了支持与鼓励。下午,刘老师给大家分享了沙盘游戏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并带来大家再次进行了沙盘游戏体验,在体验中,每个人都得到了不同的收获。在第二天的培训中,刘老师带领大家学习如何将沙盘游戏应用于突发事件应激晤谈当中。首先,刘老师给大家分享了突发事件应激晤谈的六个阶段,分别为导入期、事实期、反应期、症状期、辅导期和恢复期。其中,前四个阶段为一个单元,后两个阶段为一个单元。在上午的时间内,刘老师带领大家体验了如何将沙盘游戏运用于第一单元。在下午的体验中,刘老师又继续带领大家体验了如何将沙盘游戏运用于第二个单元。团队成员布置自己的沙具,然后讲述自己的压力故事,以及应对的方式。在布置沙盘的过程中,团队中的每个成员的积极的参与其中,大家一起寻找合适的沙具,一起热烈的讨论,共同探讨出专属于自己的团队的主题和故事。最后,每个团队的主讲人为大家分享了各自团队沙盘的主题和故事。大家根据分享的情况进行的评价,选出了最佳主题、最佳创意、最佳画面、最佳主讲人、最佳团队等奖项,每个颁奖嘉宾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获奖的小组颁了奖。两天的培训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但带给参与者的体验无疑是深刻的和值得回味的。
11-21
2016
2016年11月18日晚6点,环资学院“遇见未知的自己——探索自我性格色彩”团体心理辅导在农生环组团B127顺利开展。主讲人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孙大雁老师,学院共有13名本科生及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在孙老师的组织下,同学们面对面围坐成一圈,前后进行了心灵故事诉说、小组互动式交流、心理测试和答疑总结环节。同学们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其中。在心灵故事诉说及小组互动式交流环节中,我们忘记自己的名字,却认识了一群有“新名字”的朋友,也倾听了一个个有鲜活色彩的小故事。在这两个环节结束后的小总结中,同学们进行了自由发言。抛开我们的性格,大家体会最深的是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勇于对别人说“不”。 在心理测试环节,孙老师运用了SCMP心理测试法,使同学们明确了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也四种不同类型的性格进行了生动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同时还邀请了每种类型中最典型的一位同学参与到一个情景剧的表演,形象生动的向我们展现了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的差异。在这样一个氛围中,我们也对自己、对他人多了一份了解。在最后的答疑总结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提问,孙老师耐心解答大家心中的困惑,也循循善诱地告诉大家很多的道理。最后同学们得出一个结论: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复杂多变的,我们的性格无法通过一个性格测试而被定义,自我性格的探索过程也是我们人生每一个阶段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本次活动后,同学们对自己的性格有了更深入正确的了解,也明白了对自我的探索是一个永不止步的过程。
11-08
2016
2016年11月5日,来自不同院系的10位辅导员参加了李娟老师主持的“心理助人能力中级培训项目”——“人际沟通能力训练”工作坊。工作坊分为4个小节,每节90分钟,采用半结构的方式,四个小节均由结构式活动和自由交流两个部分组成。 在开始阶段,李老师先带领学员讨论并确定了团体规则。第一小节的结构式活动是“我的别名”,通过分享别名的故事和相互的感受反馈,学员逐渐去除社会化身份,以一种别样的视角相互熟悉。随后的第一次自由交流,大家交流的话题集中在社交话题层面。第二小节的结构式活动是“人生彩图”,学员们首先从几对图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持相同图片的两人为一组,然后2人小组分享与彩图有关的人生故事。接着,不同的组两两结合,成员向新加入的伙伴介绍自己搭档所讲述的内容。第二次自由交流时间中,学员们都表达了自己在刚才活动中的心情以及此刻的感受。最后,学员们以这两节课中触动自己的一件事情画“冰山模型图”并分享,上午的时间随着分享的结束很快过去了。 经过短暂的午休后,大家迎来了后两节的活动。学员们首先进行了25分钟的自由讨论。然后李老师让大家在老虎、考拉、变色龙、猫头鹰和孔雀图片中选择最能代表自己的动物,并让相同选择的学员坐在一起介绍自己做出该选择的原因。老师指出,每种动物都代表一种性格特征,例如老虎自信果断、目标性极强,但有时过于重视目标会忽视关注他人的情感;孔雀热心、乐观,擅长团队合作,但有时因其跳跃性的思考模式对事情的完成执着度不高;考拉温和敏感、稳定耐心,但遇到争执时倾向于逃避;猫头鹰则传统保守、注重细节分析、责任感强,把事实和精确度置于感情之前,会被误认为感情冷漠。随后,学员们还讨论了在人际交往中希望得到别人怎么样的对待,这样的讨论让大家彼此间的了解得到了进一步加深。最后一节中,李老师简单介绍了萨提亚理论中的四种不合理沟通姿态,引导学员们思考并分享自己家人常用的沟通姿态,在分享中,学员发现很多父母都对孩子采用“指责型”,在受到影响后希望自己可以成长为“一致型”。之后30分钟的自由讨论时间,大家就刚才没有讨论完的话题以及自己的感想自由发言,时间在交流中过得很快。 在课程的最后,大家取下写着别名的名牌,回归自己的社会身份,分享了参加这个活动的感受。有学员表示,这次活动加深了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让他们印象深刻;也有学员表示学到新的团辅技巧,加深了自己对团辅的理解;还有学员认为这种半结构式的团体辅导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还需继续学习。
11-07
2016
2016年10月1日-10月31日,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兼职咨询师共接待个体咨询情况如下:
10-14
2016
2016年10月12日晚,浙江大学“会心讲坛”第四讲之 “完美旅程——成为你自己”在紫金港校区蒙明伟楼225报告厅精彩开启。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刘海骅博士与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朱婉儿博士联袂为浙大学子送上了一场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盛宴。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祝一虹博士担任主持人。祝老师在开场中讲到,每个人都希望和真实的自己相遇,然而却因种种原因,与真我失联,常常将他人的期望作为自己的行动方向,从而形成“假我”。今年9月北京大学上演了一部很火的舞台剧“完美旅程”,精彩诠释了大学生们如何穿越假我、触碰内心,活出更真实的自己。而嘉宾之一的刘老师正是该剧的主创人员之一。 讲坛以朱老师采访刘老师的方式开场。刘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一个学生中常见的案例,对这类案例的思考,引出了创作这场舞台剧的初衷。他发现,当前高校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患有“笑脸抑郁”,外在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总是笑呵呵的,但内心极度痛苦,甚至有自杀想法或行为,且各种治疗效果都难以持久。因此希望通过艺术创造的形式,将典型个案和解决方法一并呈现,从而鼓励学生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让自己尽可能地内外合一。刘老师的此番表达,引起了朱老师的共鸣,她也讲述了一个“微笑型抑郁”学生的故事,当他的父母和老师知道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他存在着自杀想法时是多么的诧异,所幸最终通过及时就医治疗得到了康复,但由此也可看出“假我”的和平表象和内在“真我”之间的矛盾痛苦与冲突对人造成的伤害。假如一个人发现自己已被“假我”控制,他该如何积极调整和应对呢?刘老师回答到:针对剧中人物的“假我”困扰,主要是通过关注呼吸的方式来关注自身,关注内心,然后发现自身内在的“仁、智、勇”。刘老师即兴带领大家体验了1分钟的观呼吸训练,让大家去尝试感受与身体接触的有效方法。接着,朱老师也分享了她的工作经验:人们总是习惯关注大脑所想的,却很少去体察大脑以下的身体感受。因此当你焦虑、紧张时,尝试通过关注呼吸的方式来调整,也许会让问题迎刃而解。当然,要真正做到这样并非易事,需要平时不断地练习。 尽管每个人都渴望活出真实的自我,但现实中往往有很多阻碍,其中令大学生们最困扰的是,自己之所以不敢做真实的自己,主要还在于来自父母的压力,认为做真我就是不孝敬父母。针对这一普遍困惑,两位嘉宾各自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刘老师分享当年自己上大学选专业时,与父亲意见不和,难以调和。后来在自己的不断坚持努力下,终于赢得了父亲的认可。现场观众被深深的触动,同时也让我们懂得如何使父母更好的了解和看到我们心灵深处的渴望和需要。朱老师针对同学们即将面临的选专业难题,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告诉同学们,真我是在不断的探索中慢慢发现的,不要着急,如果你知道想要什么那是幸运的,但如果你暂时还不那么清楚,那也没关系,先选择一个相对心仪的专业,认真学习,因为所有的努力都将成为未来的积淀。 后半场是观众互动提问。现场的学生积极提问关于自我的困惑,两位嘉宾围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该环节将现场氛围推向了高潮。精彩提问例举如下:提问一:我的父母总是从他们的角度考虑什么是对我好的,但有些并不是我想要的。比如在上大学选专业,父母让我报考金融,而我想报考医学。他们认为学医太苦了,女孩子没必要那么辛苦,学金融以后好找工作,赚钱多。我对抗的方法是选择了工科……诸如此类的事情经常与父母发生争吵,这样的困惑该怎么解决?嘉宾回答:两位嘉宾通过现场角色扮演的方式生动回答了提问。“妈,我跟你说了很多次,我特别想学医学,特别喜欢,您怎么就不能答应我呢?”、“妈,我在学习我喜欢的东西时,特别的快乐,我一点都不觉得苦,时间越长,我就越幸福,您真的不能成全女儿内心的期待吗?”、“妈,我觉得成为白衣天使是多么美丽的一件事情,这是我从小向往的职业”……两位嘉宾与提问者通过现场角色扮演,演绎了如何通过温柔的坚持,与父母沟通,用策略和智慧突破假我,设定自我边界,更好地关照到内心的自己。提问二:人活着挺累的,其实我打心里觉得人活着是没有意义的,但为了父母必须要活下去,请问该怎么开导自己?嘉宾回答:建议找一下心理咨询师,因为有一种原因可能是抑郁症引起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自我价值观的缺失导致的。另外,每个人能够来到这个世界对他自身而言就是有意义的,至于活着的具体意义,每个人都会有所不同,是要用心去探索、并自己赋予的。提问三:请问两位老师到底用哪种具体的方式来认识自我?嘉宾回答:第一:通过一些标准化的心理测验,比如霍兰德职业测验,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适合怎样的职业;第二:通过对不同职业的体验和实践,发掘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除此之外,朱老师认为,可以通过自身的三个维度来初步评估,即兴趣、能力和意义感。一份完美的工作是这三者的重叠。精彩的提问与回答一次次走近我们的内心世界。完美之旅,从这个夜晚启程,从成为真实的自己开始。(通讯:郑洁 摄影:刘艳)
10-08
2016
2016年8月1日-9月30日,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兼职咨询师共接待个体咨询情况如下:
08-13
2016
2016年6月1日-7月31日,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兼职咨询师共接待个体咨询情况如下:国
08-01
2016
2016年7月25日,旧金山依旧是凉风习习。行走在路边,我们只能裹紧大衣,来抵挡穿梭于各个街区的寒风。然而凉意无法阻挡我们满怀期待的步伐,因为我们将到达加州整合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CIIS)开始为期五天的课程学习。我们八点多钟抵达CIIS后,便受到了热情的接待,每位成员都拿到了一本精心制作的学习手册,包含学校的简介和学习课件,校方还精心准备了面包咖啡等早餐点心。之后陆续到达了另外的一些学员,他们同样来自中国,对心理咨询和个人成长抱有很大的热情和兴趣。9:00,由CIIS主办的2016年华人心理咨询暑期班开班仪式正式开始,开班式由CIIS副校长Lixin Huang女士主持,CIIS校长Joseph L. Subbiondo和副校长Judie Wexler分别致欢迎词,并介绍了CIIS的历史和现状及华人心理咨询暑期班的相关情况。 10:00,开班仪式结束,第一个工作坊开始,主题为:“Grief, Loss and Crisis”,由Janet Childs老师授课。Janet老师是Centre for Living with Dying program of Bill Wilson Center的创始人之一。在课程学习中,Janet老师强调: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疗愈”是非常重要的。疗愈分为四个过程,依次是acknowledge、express、action和reconnect。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个步骤:acknowledge,承认自己心中的悲伤。也许情感上的伤害无法被我们发现,但是它却像身体上的伤害一样,会通过五种感官表达出来。我们需要去察觉这种悲伤,并且正确地看待它。在课程当中,许多学员和大家分享了自己亲身的经历,这些经历大多是曾经的一种失去或者无助,老师和学员对分享者表达感谢,并给予接纳与支持。13:00,上午的课程结束,CIIS为学员准备了中餐,我们为校方体贴的服务感到温暖与感动。学员们也在午餐时间相互交流,并开始逐渐熟悉起来。14:30-17:30是下午的课程学习时间,主要学习关于创伤的治疗。Janet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她曾经进行创伤干预的案例,其中有关于消防员、邻居的老奶奶、十岁的小女孩等。从这些故事以及老师对当事人的疗愈方法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正视创伤并为创伤带去爱的礼物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它可以将当事人从深陷的泥潭中拉出,进而迎接一个全新的世界,而不是沦陷在一个悲痛且封闭的环境中。很多同学都表示在Janet老师的课程中感受到了一种平静和关爱,这让我们不自觉得专注在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其他人的支持者,而支持的力量比我们想象的强大。 明天我们还会继续学习“Grief, Loss and Crisis”,后三天则是由Rachel Vaughan老师讲授的“Clinical Relationships”工作坊,非常期待。 (通讯:吕达 摄影:吕达、方天米)2016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