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预约快捷入口

联系方式:88982525

分离与分化,是走向成为自己的英雄之旅

来源: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编辑: 发布时间:2022-01-01   434

新裤子乐队在歌里唱道:“我爱你,我总怕见不到你;看着你,我要把全部给你。纷纷乱乱的记忆,无拘无束的哭泣,反反复复地想你,我终于失去你,分离,和你在一起……”歌词似乎唱出了我们每个人对爱与联结的渴望,但我们又总在寻找自我实现的旅途中踽踽独行。

终其一生,我们不断地与他人建立关系又不断分离。婴儿时期的断奶似乎是我们第一次与母亲分离的体验。长大后要与家庭分离独自求学生活,要面临与恋人、朋友的分离。将来我们或许会明白“生命它只是个月台,你来的目的就是离开”。


从爱德华·蒙克说起——分离、呐喊与回响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通过艺术将这一情感强烈地送至世人眼前,他仿佛是被上帝抛弃的弃儿,其童年至成年早期,挚爱的母亲、姐姐、父亲、弟弟相继离世,让蒙克饱受分离创伤。当孩子还无法真正了解死亡时,沉重的丧失体验,往往被孩子解读为:被抛弃、我不够好、我不值得……。由此,蒙克将能量积蓄在创作中,绘出《分离》。

《分离》,1894年,爱德华·蒙克


蒙克的爱情也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里:那紧紧拥吻犹如互相吞噬的情侣是绝对的共生——与对方完全地融为一体,他渴望回到妈妈安全的子宫里,再度与妈妈融为一体。

》,1897爱德华·蒙克


面对那永远无法收到的回响,蒙克发出了一声永世流传的歇斯底里的《呐喊》,而这幅画无论是专业艺术家还是普通人,只要看过一次,它都会深刻地印在你的脑海中。

呐喊1893年,爱德华·蒙克


蒙克似乎终身在与分离、死亡、孤独斗争和解。慢慢地,他从不断向外求索母亲温暖的怀抱,转化到自我的疗愈与救赎。蒙克放下了一切的否认、伪装、幻想,直面内心的恐惧与哀伤,激发出自己最本真的生命能量,如其《病孩》中呈现的,蒙克完成了对母亲、爱人的悼念。蒙克晚年的作品中也慢慢展现出生命的宁静与深刻、力量与希望。

病孩1885年,爱德华·蒙克


《生命之舞》1899,爱德华·蒙克


《太阳》1909,爱德华·蒙克


爱德华·蒙克说是我的艺术给我的生命赋予了意义。”从蒙克的创作与毕生发展来看,画家画自己、画灵魂、画他对失落客体的依恋与怀念,蒙克在创作中升华了他的哀伤与分离焦虑,最终释放了自己炙热的生命力,找到了自己。


精神分析视域下的分离与分化

在精神分析尤其是客体关系理论的视角下,成年的发展议题似乎总与童年早期的养育有关,安全感的形成、人格发展的大坑似乎都埋在生命最初的前几年。而个体的发展有两种同时进行的路径:其一是个体化的发展轨道,意指我们成长过程中注重精神内在的自主性、完整性其二则是分离,指的是人格的发展即婴儿通过与母亲的不断分离来实现的,儿童通过分离逐渐形成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发展出完整的客体关系。

玛格丽特·玛勒(Margaret Mahler) 的“分离-个体化理论”将0-3岁的儿童发展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正常自闭期(Normal Autistic Phase)(约0-2个月)

这一阶段中新生儿就好像被包在一层“自闭的壳”之内,通过睡眠阻挡过多的外界刺激,所以这种自我保护是一种重要的先天机能,完成从子宫内环境到外在现实环境的过渡。

第二阶段:正常共生期(Normal Symbiotic Phase(约2-5个月)

这个阶段最重要特征是婴儿对以母亲为代表的主要依恋对象的绝对依赖,身心需要都得母亲来满足,孩子被母亲的一切包围。所以在这个阶段,是一个人这一辈子和另一个人身心边界最融合,“最没有边界”的一个阶段。而这种没边界,在这个阶段是必要的,是以后一切心理健康的前提。因为母亲对孩子的需求跟进得非常及时,“只要一哭就有奶喝”,孩子会有一种所谓的“全能感”(Omnipotence)。这种全能感让你收获自信,但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它或缺乏它,那么这个孩子可能一直想找另一个人和他融合在一起,如蒙克渴望那绝对的共生。

第三阶段:分离-个体化阶段(Separation-individuation Phase)(约5个月-3.5岁)

儿童经过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及生理上一定程度的成熟,开始逐渐探索周围的世界,他们发现即使没有母亲的帮助,自己用语言和手脚也能解决一些问题且能获得外人的帮助,从而发展探索周围世界的能力。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与母亲分离的个体,开始感觉到拥有自我意识。

无论是弗洛伊德、玛勒、埃里克森、温尼科特还是克莱茵等一众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家,几乎都认为最重要的依恋基础形成于孩子的三岁之前。早年的依恋越巩固,成年后的安全感越强。

爱德华·蒙克因为早年依恋对象的一一丧失,使其日后不断将这种缺失迁移到和他人,以及和世界的关系中去。在蒙克的创造力中,安全感转化成了信任,让他慢慢承得住分离,完成自己的英雄之旅。

如何踏上你的英雄之旅

1、建筑内心的安全岛屿

当繁琐生活的压力和不确定悄然来临之时,我们总会想找到一个世外桃源暂避一时。这个内心的世外桃源我们称为“安全岛”,即我们内心深处一个绝对安全、惬意、舒适的场所,它可以真实存在于现实中,也可以是你想象中的,它是有边界的,任何人未经你的允许是不可以拜访的。我们在这个安全的环境中可以肆意表达自己的欲望和恐惧、开心与难过。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现实生活中、或者在你的想象里,是否有这样的一个地方,想到它,就能让你感到安全、平静,在那里,你可以得到休憩、滋养、支持,这就是专属于你的安全岛,是你内心的心理资源。你也可以通过书写、绘画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让它变得更具象、更丰富。

2、发展信任的人际关系

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曾说:“完全独立的人格,一定在关系中才会浮现出来。”一段健康、信任的关系是能给人带来积极成长的关系,它是互惠、真诚、尊重边界、独立、适度依赖、共同进步的。或许在关系的初期很多人都害怕迈出第一步,害怕被拒绝。但你可以选择让你感到安全的环境,选择更大概率会成功的社交途径。当你认识一位新朋友后,你们需要高质量的相处时间增进彼此的亲密感,可以试着和新朋友协同合作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努力投入其中,仔细聆听对方。信任就会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中慢慢积累起来。

3、直面分离,促进分化

分离与独立似乎是永恒的议题,但在大学阶段,我们在现实中首先面对的是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在这个分离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探索着如何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和父母的生活之间建立起清晰的边界,分离的过程中,我们在逐步成为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的责任人。我们也逐渐与父母发展出除了“亲子”之外的、新的、属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对他们投入新的情感。不光是父母,那些曾经出现过的,彼此相爱过的人,某种程度上我们都已经把对方内化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相爱过的人永不分离

4、找到你要走的人生之路

分离与启程似乎总是人生真正旅途的开始。完成分离后,决心成为自己的小英雄们即将启程,找寻生命中真正的激情,追随它。那是一个未知的世界,英雄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他只想待在舒适的环境里。也许犹豫不决的英雄会遇到充满智慧的导师和各种帮助,于是他下定决心改变自己,来到陌生的世界闯一闯。在这里,英雄经历了重重磨难,在磨练中获得了珍贵的经验与成就。英雄带着盟友与宝物,回归于原本的生活中,完成了他的天命之旅。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从齐天大圣成长为斗阵胜佛,如盗取神的火种后回归尘世的普罗米修斯,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段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如神话学家坎贝尔所说:“英雄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隐藏着的创造的象征,只是等待我们去认识它,使它呈现出生命而已。”

愿我们在分离中筑起自己的安全岛屿,不断的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踏向自己想去的土壤


作者简介过浩然,应用心理学硕士,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实习咨询师,目前接受中心专职咨询师刘艳老师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