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2013
04-11
2013
邻人疑斧这个成语出自《列子·说符》。原文是“人有忘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翻译成现代文,大意是“从前有一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人的儿子偷走了。于是,他处处注意那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觉得那人无论是走路的样子,还是脸色,抑或是说话的样子,都像是偷斧的人。后来,他找到了斧子,又遇到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觉得他走路的样子、脸色、说话都不像是偷斧的人。” 当那人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了他的斧子时,邻居的一言一行都表明对方是小偷,而当这种怀疑取消之后,邻居的一言一行都不再象小偷了。移情是指将针对过去某一个人的情感和态度移置到现在的另一个人身上,这种情感可以是正性的或负性的。当那人怀疑邻居是小偷时,此时那人将内在的坏客体(客体是精神分析心理学里面的一个术语,大都是内化的人,这些内化的人往往来自于将过于重要人物的特征有选择性的内化。客体分为好客体与坏客体,好坏客体的内在比例决定着一个人的主观感受与现实关系)移置到了邻居身上,邻居成为了一个坏人,于是他的所有言行似乎都是别有用心的。移情是心理咨询中经常会发生的现象。某来访者在会见了咨询师几次之后,有一天咨询师临时有事调整了咨询时间,在下一次的咨询中,来访者不断地批评咨询师,表达伤心和失落,觉得咨询师是一个无情无义和冷漠的人。面对来访者强烈的情感,咨询师觉得无奈和自责,并为改动时间而内疚。此时,在来访者的眼里,之前那个温情的咨询师此刻已经成为了一个冷漠和无情的人。这是一种移情现象,来访者将过去曾经体验到的不关心和冷漠的妈妈表象移置到了咨询师身上,咨询师不得不成为了这种替身。又比如一位男生中午吃饭时招呼大家一起去吃饭,但应者寥寥,于是他感到非常失落,并怀疑自己,觉得自己在同学们心中一点份量也没有,并认为同学们都看不起他。此时,他把内在的批判并贬低性的父亲形象投射到了其他人身上,但他无法觉察到这种投射,想当然的认为大家就是看不起他,而拒绝接受其他的解释,比如大家可能没听到,或者还不想吃等等。移情状态下最大的特征是先有态度和观点,再去寻找支持这些观点的证据,这很类似于法学上的有罪推定。由于这种特征,处于负性移情状态下的人往往会将一些中性的或者善意的举止看成是恶意的,而处于正性移情状态下的人会将一些中性的言行看成是善意的或爱意的。在负性移情状态中,某人将另一人看成是一个会伤害自己的人,于是对方所有言行都是恶意的,即使明显是善意的言行,也会被理解为别有用心,是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面对这样的态度,对方会产生百口难辩的无奈之感。“情人眼中出西施”是一种正性的移情现象,当某人爱上一个人时,对方的很多在外人看来很普通的特征,但在他眼里则成为了美丽或高尚的化身,这是某人将内在好客体的情感和态度移置到了情人身上的结果。移情是一直存在的现象,但对移情首次进行系统的研究的是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在与其忘年交布洛伊尔合作的日子里,布洛伊尔经常会与弗洛伊德讨论临床案例。其中有一个案例名叫安娜·O,是一个18岁的癔症病人,会有很多转换性的症状,比如突然的失明、手臂的瘫痪等,这些症状并非是由于生理上的原因,而是内心冲突的转换表达。布洛伊尔几乎每天给她做催眠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安娜爱上了布洛伊尔,幻想着给布洛伊尔生孩子。在有一次跟布洛伊尔的妻子及安娜的母亲等人打牌时,安娜突然躺倒在地上发起了癔症,夸张的模拟分娩的过程,并大叫说“我怀上了布洛伊尔大夫的孩子了”。弗洛伊德认为安娜的这种幻想反映了安娜的恋父情结,安娜一直迷恋自己的父亲而憎恨自己的母亲,安娜幻想能为父亲生一个孩子而报答父亲取代母亲。安娜执着于这种恋父的欲望,并在治疗过程中把这种愿望移置到了布洛伊尔身上。这是称情(transference)这个术语的首次出现。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移情的修通(修通也是精神分析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一个改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过去不良的关系模式、内在冲突等逐渐地得到修正和改变)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甚至有些精神分析学家主张说没有移情的修通就没有治疗。由于移情是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会蒙蔽一个人的现实判断能力,特别是负性的移情,会让人处于一种负性情绪状态之中,难以处理好与别人的关系,因此负性移情是需要修通的。现实生活中的亲密关系,是修通负性移情的途径。比如在亲密关系中经常发生的伴侣之间的相互指责:女孩责怪男友不关心自己,男孩责怪女友不会做家务等。那个责怪男友不关心自己的女孩,将内在的那个冷漠和不关心自己的客体表象移置到男友身上,但男友如果能够容纳这些指责,并能表现出对女孩持久的关心和体贴,逐渐地,男友那种温情的客体形象会被内化,并修正内在冷漠的客体表象,于是现实生活中,女孩与男友之间的关系就会改善,女孩将能更多的感受到男友对她的爱。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有意无意地会将过去针对某一重要人物的负性感情移置在咨询师的身上,如果咨询师能够容纳这些负性的情感,并适当地向来访者反馈这种觉察,让来访者觉察到内在的负性关系模式,逐渐地,来访者更多的会意识到在关系冲突中自身的责任,并会做出相应的改变。如果来访者能够把咨询师温情和容纳的特征内化,并修正内在不良的客体,那么来访者的改变将是显著的。□ 文/俞林鑫
04-09
2013
练习聚焦的过程总是充满了意外的惊喜,学习聚焦的许多时间里,逐渐感觉到自己在发生一些变化,更愿意接受自己所是(being)的状态,更敢于向自己的内在体会开放,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一体感,暂且称之为“与真实的生命在一起的感觉”。所以,从这篇开始会陆续发一些关于聚焦练习的小文章,供有兴趣的人来了解。也会与同学们在咨询中或团体中共同体验。 ——刘艳 无论你是初接触聚焦(Focusing),或是奉此练习多年,你可能仍会疑惑:聚焦到底是甚么?“聚焦是甚么?”──为何这问题难于解答!“聚焦是单纯的事情:是开放地、不批判地专注某样东西,虽是亲身经历,却未能言喻。”──摘自《聚焦:学生与同行者手册》(The Focusing Student's and Companion's Manual, by Ann Weiser Cornell and Barbara McGavin)“虽是亲身经历,却未能言喻”?那是甚么意思?那便是我们說的“体会”(felt sense),是聚焦的核心要点。 “体会”是当你停下來,尝试更全面去领会一个问题或情况时所出现的感觉。它有别于你惯常的情绪或想法──不会卡住或令你思绪团团乱转。相反地,“体会”突然而來,常带有新信息或新观点。人们不习惯停下來感受“体会”。若更多人尝试这样做,我相信世界会变得不一样!聚焦,由那停下來开始……为何要练习聚焦?有更多关于聚焦的吗?我们会被惯常而重复的想法和感受卡住。我们失去与自身的联系,在面对问题时自觉渺小,忘却自身的资源。我们只看到整幅图象的一部份。我们寻找方法去推开或掩饰自己的感受,因为感受叫我们受不了。聚焦中的“停下來”(pause)让一切事物转化。我们不再被驱策,无须再匆忙行事。借着“停下來”和“意感”,我们可到达新境地。诚然,那不是我们全然知晓的地方──-就很多方面來說,那是一个新领域,但这有它的好处。那么,聚焦是否比“停下來”和“意感”包含更多? 既是……也非。实质上,聚焦还有其它步骤:与你的感觉同在──感受它──描述它──感受那描述是否真确……令人惊奇的是,这种不带压力、不需采取任何行动的接触,往往比我们尝试去整理自己、企图游說自己、分析、解答或理解时,更能容许转变发生。那是因为我们生命的本质是趋向前。我们由生命而來,只需保持与自己轻柔的接触,生命向前的下一步便会出现,无须刻意对自己做甚么。 文/ Ann Weiser Cornell[美] 摘自http://www.focusing.org/ch/index.html
04-09
2013
这是澳大利亚心理治疗界流传的一首诗。这首诗来自一位心理治疗患者。据说他是为了抒发一下心情,而之前他身边的家人朋友过于关注他,总是劝他不要有什么负面情绪和不满,但从来不关注他说什么。而这正是他情绪困扰的重要原因之一。 ——徐钧《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请你听我说当我叫你听我说,而你开始给我你的意见时,你没有回应到我的请求。当我叫你听我说,而你开始告诉我不该有某些感受时,你是在践踏我的感受。当我叫你听我说,而你自觉你得做点什么来解决我的问题时,你把我当成了失败者。......虽然这样说可能有点怪。 听好!我所要的仅仅是你能听我说,你不需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只需聆听我。建议是廉价的,几个零钱买份报纸,不同专家的意见有的是。这些我自己都会做,我也许有些泄气和乏力,但尚未无助至此。 当你替我做些我需要自己来做,而我又能自己做的事时,对我来说,你使我更加忧虑,更加软弱。但当你能接受一个简单的事实,当你能接受我有某些情绪、某些感受,而不去管这些感受是否合理时,我就不用千方百计去说服你我正受困于某些情绪。我就能去想想在这些非理性的情绪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当我弄清这点时,我要做什么便会一目了然,不需什么建议。 所以,请你听我说,你只需要聆听我就够了,而如你想说些什么,请稍等一下,不要打断我,我说完后便会听你说。
03-26
2013
心理咨询成为一种选择,是针对自主前往咨询师那里倾诉的人而言的。对大多数成人而言,能够在某些时刻想到以适当的方式向适当的对象寻求心理上的支持,本身便是人格成熟和自我状态健全的标志。一个人在成为自己的过程中,既看到了创造与期望的无限,同时也可以在羁绊降临时感受到人生的有限性,“知止而后进”,这本身便是生命的智慧。选择的另外一层意思,可以理解为,咨询是一个人在诸多可以给心理提供支持的关系中,认可了咨询这种关系的特性,并以它作为身处困境时的一种助力。也有一些情况,心理咨询并非自由意志的选择。儿童和青少年是比较明显的例子。他们成为心理咨询中的来访者往往是被身边的抚养人发现,行为上有不可理解的地方。比如突然发现孩子不跟人沟通了,或者不去上学了,成绩突然下跌的厉害,无论怎么劝阻,惯用的方式都用尽了,不见效果,这才想到请个医生一样的人来看看这孩子怎么了。于是,孩子被拉了来,抚养人等候在外面。有时候经过详谈,发现抚养人也得参与咨询的谈话。这些来访者自我的一部分与抚养人仅仅系在一起,相互渗透和作用。非自主前来咨询的另一种情况,就比较让人挠头了,刚刚具备了一定程度独立意识的青少年,开始不听话了,这本来是成长的契机,可是有些不听话的青少年选择了偏离社会选择的行为方式来扭曲宣告独立,比如沉溺网络世界、虚幻世界,实际上逃避着自我成长的主题,自己也觉得不对劲,但是又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自主选择并实现自己想要的。这样的情况下,会出现被拖来的咨询者,或者压根拖也拖不动的咨询者。不听话着,也迷茫着,生活困顿着……成人社会里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境,比如在美国酒驾的人有可能被判决白天去上班,晚上回到监舍,同时接受心理治疗。他们对心理治疗的敌意和愤怒很大,但是强制的裁决又得遵守。这个时候法律扮演了“严厉父亲”的角色,让他们回到某个需要成长的点重新启程。在治疗开始之前,与他们进行动机访谈是比较有效的做法。无论是如何选择了心理咨询,来到咨询机构,你便成为一名来访者。“来访者”或“当事人”的说法是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那里开始的,这种说法反映了心理咨询工作时的一种基本态度。罗杰斯更新了在他之前“指导性”心理咨询的做法,提出了“以来访者为中心”的非指导性心理咨询,后来它又有了一个更为宽泛的名称“以人为中心的疗法”。罗杰斯在他的咨询实践中逐渐发现,咨询师对当事人的态度以及当事人如何看待这种关系,而非咨询师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在治疗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后来对咨询中起作用因子的研究也发现,一次有效的咨询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的咨询关系。那么,这种帮助关系的特点是怎样的呢?它基于咨询师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于“人本”的状态,即对咨访双方人性的信任和理解可以达至多深,咨询师自己可以多大程度上做到真实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着,同感着来访者。比如,咨询中听到一为来访者的破坏性动机,如“恨死了父亲,世界上怎么会有那样的人”,咨询师的反应中是否仍然有关怀和理解的成分,还是文化基因中“孝”的因素会出来扰动咨询师的心神而不自觉。咨询关系中有着深深的理解和接纳(罗杰斯称其为爱的关系),同时咨询关系还有着严格的时间、保密和收费等设置。在这样一种安全的而又自由的高品质关系中,一个人的心灵才得以舒展,得一处栖息之地,前后左右瞻望,体验当下,从而从容的做出更为适宜的选择。当我们身临困境之时,更多需要的是一处可以修身养心的“洞穴”,如武侠神话世界中坠入悬崖,16年后重出江湖的状态。这一类描写远离世俗琐事,反而让我们更加理解心灵的真实需要。有时候心理治疗师们也称其为治疗的“容器”。欧洲的炼金术哲学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如下图),赤裸象征着双方的坦诚,开始“脱下”平日的伪装,有真正情感的交流。实际咨询中,也常常听到出现这样的说法,“朋友们也都听我讲,告诉我许多挺有道理的,但好像又缺点什么,还是(难过的)不行,就来(咨询)了”。所以,不论你选择了心理咨询,还是其他的关系。一份具有“洞穴”般作用的关系状态便具有疗愈作用。当然,心理咨询是现代社会衍生出来的一种便捷渠道,供你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情况下,不必避世修炼即可安心享用。何乐而不为? 文/刘艳 图片来自《哲学家的玫瑰园》
03-25
2013
网络成瘾一直被当成是洪水猛兽,我们对它似乎都处于束手无策状态,父母痛心疾首,老师扼腕叹息。作为一名咨询师,起初我也很害怕见到你们,因为觉得自己在强大的网络面前是如此渺小。但是当我真正接触到你们的时候,我的想法慢慢地开始改变,你们看上去不像魔鬼,甚至还很无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自己。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有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本我即原始的自己,它的欲望是最原始、最本能的,如食欲、性欲、求生欲、攻击欲等。它按快乐原则行使,它不理会社会道德,不在乎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就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超我,是个体通过社会化过程而形成的道德内化,主要在监督、管束本我的冲动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他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他要求个体按照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行使。由此,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的最高层次,也是良知与负疚感形成的基础。自我是个人自己可意识到的感觉、记忆、思考的部分。它依照“现实原则”行使,并调节“本我”的冲动,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行使。人格的三个方面经常会产生矛盾冲突,这时候,个体就会产生种种的焦虑。自我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调整,以获得内心的平静,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些心理防御活动是无意识,对人体的心灵健康可起积极作用,也可起消极作用。网络成瘾可以看成是本我欲望的一次大爆发,成瘾者或沉溺于攻击性游戏、或浏览色情网络、或阅读玄幻小说……。成瘾者进行攻击性的游戏,就是通过网络变相地主动参与暴力行为,从而满足攻击本能的欲求,或是通过游戏中的胜利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他们在童年期往往会有一些创伤的经历,起初他们用不成熟的心理发育机制防御着,一切看上去很美。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当他们成年以后再面临应急事件时,那些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自我不再能很好地协调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并且最后以本我的胜利告终,就可能会形成某种成瘾行为,如食物、毒品、赌博、购物或网络成瘾等。网络成瘾的起因可追溯到婴儿口唇期。婴儿通过母亲的哺乳获得生理上的满足,并将此作为代表母爱的温暖、关怀、安全等美好感觉和回忆保留在潜意识中。在现实生活中,当个体遇到矛盾冲突无法解决陷于痛苦中,如考试失败、失恋时,保存于潜意识里的口唇期的满足感被重新召唤,网络成瘾便成为获得满足的精神鸦片。所有热爱网络胜过热爱生活的孩子们,也许你此刻正挣扎在痛苦之中,你不妨问问自己网络世界带给你的满足是什么?你回避的痛苦又是什么?你是否可以和我们一起发展出一种新的行为给自己带来满足,面对痛苦?现在行动,还来得及。 文 祝一虹
03-21
2013
想象是人类先天的能力,原始人类和儿童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而现代社会的成年人,偏重于理性及逻辑的思考,把想象的能力给搁置和荒废了。事实上想象所产生的视觉意象与生理反应会有更直接的联系,而语言,特别是抽象语言与生理反应的联结则松散的多。当我们通过言语的引导想象出一些美丽平和的景色或情景时,会带来生理上的变化并伴随内心的放松、喜悦和安详;当人们想象到肮脏或可怕的形象时,会产生厌恶或恐惧等情绪。<span style="font-size:12.0pt;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冥想班里有一位学员分享了一个处理愤怒情绪的想象性练习。他说当人感到愤怒时,首先可以在身体中找到一个愤怒反应感受最明显的部位,然后想象有一股清新的空气通过吸气来到这个部位,代谢之后变成黑色的气体通过呼气排出,几次之后将会使你愤怒的情绪得以平缓。这是一个通过想象来调节情绪生理反应的好方法。下面介绍两个能让身心放松的想象性练习,有需要的同学可参照练习。练习时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大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自我言语的引导,逐渐地产生视觉的画面,这些画面可以是很清晰的,也可以是模糊的,在想象过程中,你会逐步地感到愉悦和平静。通过反复的练习,想象能力将能得到锻炼和提升。你可以利用这种想象能力去开发适合你自己的想象性练习,来调整和提升你的身心状态。身体修复性自我催眠练习(参见:http://www.xlzx.zju.edu.cn/redir.php?catalog_id=111&object_id=5813),便是想象练习应用的一个例子。 <span style="font-size:12.0pt;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有关沙滩的指导性想象 <span style="font-size:12.0pt;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你正走在一座很很长的木梯楼上,楼梯通向一片美丽的、开阔的海滩。海滩上似乎一个人都没有,放眼望去,海滩一直向远处延伸着。沙子很细很轻~~~~<span style="font-size:12.0pt;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你赤脚走在沙滩上,感觉沙子在脚趾间摩擦。沿着这片美丽的海滩漫漫散步的感觉太好了。海浪的声音是那么的心旷神怡以至于你把心里挂念的事情都放下了。你看着潮起潮落~~~~<span style="font-size:12.0pt;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潮水漫漫地来~~~~<span style="font-size:12.0pt;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相互碰撞~~~~<span style="font-size:12.0pt;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然后又漫漫地退去。大海是一片美丽的暗蓝色~~~~<span style="font-size:12.0pt;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这种蓝色看着就让人放松。你看着大海,一直往远处看,直到海平面,看着远处的海平面,发现它随着地球的弯曲而微微地向下弯曲。当你扫视你能看到的整个海面时,在离海岸边很远的地方,有一艘小船随着海浪上下起伏。所有这些景色都让你更加放松了。你继续沿着沙滩散步,你呼吸到了新鲜的、略带咸味的海边空气。你深深地吸一口气~~~~<span style="font-size:12.0pt;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呼出来~~~~<span style="font-size:12.0pt;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感觉很清晰、很放松。你注意到在头上有两只海鸥在大海飞去~~~~<span style="font-size:12.0pt;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他们随风高飞,姿势优美~~~~<span style="font-size:12.0pt;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你想象如果自己会飞的话那感觉会很棒。你继续在沙滩散步,你发现自己进入了深度的放松状态。你感觉海风轻轻地拂过你的脸颊,空中温暖的阳光透过你的脖子和肩膀。阳光温暖、明亮的感觉让你更放松了~~~~<span style="font-size:12.0pt;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在这个美丽的沙滩上你感到无比的满意。多么舒服的一天!这时,在前方,你看到一张舒服的沙滩椅~~~~<span style="font-size:12.0pt;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你走了过去,坐在上面,休息片刻。躺在这张舒适的沙滩椅上,你放开一切,继续放松,让自己进入更深的放松状态。不一会儿,你闭上眼睛,倾听海浪的声音,那么穷尽的潮起潮落的循环。海浪有节奏的声音让你进入更深更深的宁静~~~~<span style="font-size:12.0pt;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进入一个美妙的、安静平和的状态。 <span style="font-size:12.0pt;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有关森林的指导性想象 <span style="font-size:12.0pt;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你走在森林深处的一条小路上,周围都是很高的树……有松树、杉树、橡树……试试看看它们。风吹过树梢的声音令人心旷神怡,你整个人都放松了。你可以闻到地面上散发出的各种潮湿的味道,比如泥土、新的幼苗、正在腐烂的树叶的味道。现在你抬头向上看,穿过树梢,直到你看到一抹淡蓝色的天空。你看到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中。太阳进入树梢的华盖,它分裂成一束束的光线,穿过树木,投在地上。你正在欣赏光线透过各种树木形成的明暗交织、斑驳的光影图案。森林给人的感觉像一座巨大的原始大教堂……让你的身心充满了所有生物和平尊贵的感受。在远处,你能听到流水在森林里回荡的声音。你走近了,声音更响一些,不一会儿你来到一条山涧小溪的岸边。你看着小溪,溪水非常清澈、闪闪发光。你坐了下来,感觉很舒适。你可以背靠着树,坐在一块平整的岩石上,也可以躺在有草的斜坡上。你看到山涧小溪向下流淌形成的急流,冲击着大大小小的岩石。这些岩石上有褐色、灰色和白色各种深浅不一的颜色,有些上面还覆盖着苔藓。你看见闪烁的溪水从一些岩石上冲过,又在一些岩石边打转,形成了许多漩涡。流水的声音非常安宁。你沉浸在其中……越来越放松。你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再呼出来,发现森林的细微气味让人精神振作。你躺在柔软的草地上或掉落的树叶堆上或荟萃的松针上,让所有的压力和担忧都离你而去……让这美丽森林的景色、声音和气味充满你全身,带给你非常平和安宁的感觉。□ 文/俞林鑫<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mso-char-indent-count:2.0;line-height:150%">
03-18
2013
内容简介:
03-15
2013
灵修是与非评论“灵修”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因为,灵性的倡导者中,既有《万物简史》作者肯·威尔伯这样的思想家,也有奥修这样亦正亦邪、充满争议的人物,还有胡茵梦、张德芬这样懂些心理学,也懂经营传播之道的心灵导师,当然更不乏以“灵修”之名混饭吃的江湖术士。“灵修”的知识也五花八门,从最高深的学术思想到最低劣的江湖骗局,应有尽有。最近流行的“身心灵”运动,更是把养生、心理治疗和灵性修炼融为一体。你很难界定“灵修”到是什么,也因此,很难指出“灵修”的问题到底在哪里。但总体上,“灵修”仍透着一股邪气。大部分以“灵修”为买点的心灵成长培训,就是心理领域的成功学。和成功学一样,“灵修”强调思想意念的作用,强调“顿悟”式的快速见效和转变,宣扬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一些身心灵培训自诩是“开给我们这个浮躁时代的心灵处方”,却因其自身的同样浮躁,不幸从答案,变成了新的问题。“灵修”的问题,从流行的身心灵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中的若干关键词,可见一斑。 关键词之一:潜意识。几乎所有的心灵导师都强调潜意识的作用。他们宣称,潜意识远比意识重要,它决定了我们的境遇和命运。而心灵导师能教你如何通过与潜意识对话,理解它、安抚它、改变它。潜意识概念在心理学中的发扬光大,得归功于以佛洛依德为首的精神分析学派。在弗洛伊德主义看来,潜意识充满了童年的创伤、压抑的欲望和扭曲的情结,它以隐秘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和行为。今天,科学心理学确实发现我们的意识不能完全觉察环境对我们思想、情绪和行为的影响,但同时也发现,这些影响可能并没有精神分析宣传的那么大。科学心理学摒弃了潜意识的概念,是因为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决定论、不可知论和神秘主义倾向。你不知道潜意识是什么,也不知道潜意识以什么样的规则运行。含糊的概念提供了可供发挥的空间,潜意识就是“你的意识所不知道的东西”,因此,你甚至无法通过理智对潜意识理论加以验证,而心灵导师则通过垄断对潜意识的解读,获得了培训的权威性和正当性。这是潜意识概念在灵修中大受欢迎的原因。关键词之二:能量。大部分灵修学说都宣称,存在着一种遍布宇宙的能量,能在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之间流通。这个论断并不新鲜。在思维萌芽阶段,婴幼儿就相信,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有生命。这种朴素的“万物有灵论”思想在人类历史上也曾反复出现,能量说就是这种思想的变式。在电磁学说正流行的18世纪末,催眠术的先驱麦斯麦就宣称,人体和宇宙中遍布着磁性流体,人生病是因为磁性流体在人体内失去平衡。而他发明的“通磁术”,能把外在的磁体导入病人体内,使病人重获得平衡。今天我们已经知道,“通磁术”的本质是暗示和催眠,跟能量没任何关系。在一本流传甚广的伪科学读物《水知道答案》中,日本“科学家”煞有其事地宣称,对着水滴说“我爱你”所得到的结晶体要远比对着水滴说“我恨你”漂亮。这本伪科学读物早已被批驳得体无完肤,却仍在某些灵修学派中,并被当作能量学说的重要证据。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用“正能量”来表示带给我们积极情绪的东西。它和灵修的区别在于,日常语言中“能量”,说的是关系和影响,而灵修中的“能量”,却常被理解为一种实体。美味的食物带给你“正能量”,是因为你觉得它好吃,而不是因为你真把它当作电池似的能量棒。而一些灵修学说却常常迷信一些在他们看来具有独特能量的实体,比如石英石。至于这种能量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能在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之间流动,自有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前来作答。 关键词之三:冥想和禅修。冥想和禅修听起来也很玄,却可能是“灵修”中最有科学依据的部分。 70年代末,有多年禅修经验的佛教徒,麻省医学院压力治疗中心的卡巴金(Kabat Zinn)博士开始训练病人通过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ation)进行疼痛和压力管理,卓有成效。在他的实践和推广下,正念冥想逐渐成为西方主流的心理减压方式,并被美国国家卫生院辅助及另类医学研究中心列为一种“可以实施的医疗方法”。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正念冥想有助于治疗慢性疼痛、焦虑、皮肤病、抑郁症复发、失眠、物质滥用、酒精依赖、饮食障碍、心脏疾病和癌症等心身疾病,也有助于增强幸福感、怜悯和共情等积极情绪。近几年,正念冥想更是成为了心理学、神经科学、健康和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正念所倡导的接纳、包容、投入、专注的价值观,更是我们时代的所稀缺的东西。也难怪,冥想和禅修会被“灵修”当作重要买点。但卡巴金本人却对“灵修”颇有微辞。在《正念》一书中,他指出,灵性的说法暗含“我比你崇高”的潜台词,因此加深而非缩小了人和人之间的隔阂。人们“因为执着于灵性上的“真理”而造成很多伤害,甚至躲藏在灵性的斗篷下,以伤害别人来满足自己的胃口。”同时,灵性的说法因为假设存在一个高于现实的世界,而可能成为人们逃避生活的借口。人们“用灵性来逃避痛苦、责任和活生生的生活,为痴心妄想火上浇油”。灵修和禅修的区别,也许正说明了灵修最大的问题。现实的生活本就应该包括痛苦和欢乐、挫折和振作。所有的成长和进步,都只能源于对生活本身的投入,源于脚踏实地的转变。而灵修,是过高的承诺和过低的兑现,是虚构的别处的世界,是诱惑我们逃避生活的企图,是皇帝的新衣。 文 心理中心/陈海贤发表于《lens》二月刊,商业勿转。
03-14
2013